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非解构-公众号 一个结构工程师的周末随笔

一个结构工程师的周末随笔

不知从何时起,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厌倦,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大小不一的工作任务,而自己也因为这些,变成了数据的奴隶,图纸的仆人。

这个我从事了超过十年的行业,忽然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陌生感,这个周末应该需要按下现实工作的暂停键,思考一下建筑、结构还有未来。

首先,我们的龙头建筑学是一门工程学科和文化艺术兼备的学科,建筑设计所创造的空间和形体必然表现为不同的几何形体,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的几何划分,通过这一系列的几何划分,为我们带来了功能、空间感受、以及符合审美比例的一系列外在造型形态。抛开一些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或者某些略显浮夸的艺术修饰创造,几何就是我说理解的建筑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建筑学中的几何、与结构工程师经常说面临遇到的几何基本可以说是两码事,建筑的几何更多的是形态上的几何,多用于构件比例,寻找几何体的逻辑关系,利用几何实现尺度,或是满足某些必须要实现的功能,而结构工程师面对的几何,作为力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为计算解析几何,多用于获得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唯一解,精确值,而这种唯一解,精确值又特别依赖于设计的前置条件,一旦前置条件发生即便是微小的改变,只要变化的条件对于最终的结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外因,那就有可能对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设计界俗话“建筑改一笔,结构改十笔”的由来。

当代的结构工程师群体,我认为仍然还很大的上升空间的,当然大家是需要抱着同情的态度来讨论这一个群体,事实上,翻开我们所做的近几年的项目,结构工程师们,只有非常少人愿意去理解自己所配合设计的建筑想要表达的内容、去关心建筑除了结构以外的材质、去熟悉每一张立面、剖面,去了解建筑师创造出这个建筑作品几何关系的由来,了解建筑师想要在作品中体现和表达的东西,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建筑的要求就会成为结构工程师的负担,而不是一起去追求实现的东西,或许在纯粹的商业建筑公司中我这么说有一些虚妄,但多少还是存在这种情况的。现在结构工程师的常规工作模式就是打开建筑平面、打开结构建模软件,直接开干,有如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过程中并没有时间或者兴趣去思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然后对着或合理、或不合理的计算结果,完成施工图设计。结构工程师,总是喜欢仅按照自己对建筑平面的理解,去理解整栋建筑的一切。往往还需要等自己完成了设计,才发现(或许是被发现)这个结构根本无法完美实现前面说提到的建筑功能、空间或是外在造型表现。然后就是极其有限的时间里痛苦的改图,或是痛苦的妥协。最终结构工程师们往往会发现受伤的还是自己。

现在的建筑师,也存在许多无法忽略的问题.比如经常会遇到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自我迷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方案的否定与稳步推进的施工图进度共存);会遇到对建筑几何本身的控制能力不足或是设计动机中把博人眼球放在首位,最终无法平衡(设计出实现度较差的毫无力学美感可言的怪异几何尺寸);亦或是单位时间内的实践不足导致的对建筑常规做法感到生疏等等等等,设计行业的内卷或许始于资本,但并完全是因为资本,设计行业内的各专业生疏、冷漠、互不关心也是一大因素,雷锋同志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自敬。这句话放到今天的设计行业内,仍是弥足珍贵的。

社会的高度分工,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高度控制,把建筑师和工程师、建筑师与工匠关系给逐渐割裂了,建筑师、工程师、工匠都沦为了资本的工具人,曾经的伙伴变成了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

其实这篇文章更希望给这个行业、甚至行业外金字塔顶端的人去看,我们不该沉湎于过去的地位与荣光,但事实就是结构工程师,包括建筑师,在整个社会中承担着与自身收入水平并不对等的风险,也许很多人会问,按规范来设计,会有什么风险?可是有谁能保证自己每一次考试都会考100分呢?有人会接着问,既然不能保证100分,为什么我们这些设计出来的楼大多数还是安然无恙的立着,我的答案是,结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偏向安全保守的简化计算,这种安全保守简化计算可以保证我们即使是个别构件出现未被检查出来的问题或是施工的瑕疵(只要不是关键构件),结构体本身通过自身的内力重分布还是会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但随着设计与施工质量的下降,出问题的构件可能会越来越多,设计的冗余安全值就会下降,出事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在设计实践中,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指望自己能做到100分,所以这也是我个人不喜欢贴着规范做设计的原因。

对于一个结构工程师来说,以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技术升级与迭代,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每一件自己经手的建筑作品的表达,资本本身是没有人性和人情味的,但设计工作应该要有,既然我们还身处其中,多少还是应该保留一些自己的初心。

我们非解构一直关注建筑艺术与结构技术的有机融合。我们在做好设计的同时,一直关注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中的运用,这些年一直在坚持探索和实践。

非常欢迎优秀的你来加入我们,一起来跨界,做一名推动行业发展的斜杠青年。

非解构 | 跨界建筑师招募

非解构 | 跨界结构工程师招募

非解构 | 算法工程师招募

结构跨界实习生招募

这几年,对参数化设计感兴趣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的参数化设计交流群也已经发展到了5群,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相互交流学习。

添加我们“转自:非解构-公众号”微信,

加入参数化设计交流群。

不了解我们的可以来补课了

非解构 | 数字化技术助力探索结构设计新空间

非解构 | 参数化建筑设计技术路径探讨

非解构 | 对BIM工作流的深度思考

当结构设计遇到遗传算法

当建筑师甩给我一个Rhino模型(一)

当建筑师甩给我一个rhino模型(二)

盈建科,二次开发

PKPM, 二次开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21/06/fc5e364f6e/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