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形态钢结构设计培训班

首页 结构设计-公众号 【案例分析】厦门地铁吕厝站地陷事故原因的推测分析

【案例分析】厦门地铁吕厝站地陷事故原因的推测分析

转自:结构设计-公众号


来源:岩土沿途Geotech,作者:Maxim Li

厦门的12月份并不算特别冷。


只要没有下雨,一件外套足以抵挡时而拂面的海风。在夜晚的街道上结伴而游,心情也会跟随缓慢的生活节奏变得悠然。


这一切在12号晚上的吕厝变得不一样。两辆刚刚穿越了高架桥的汽车,瞬间跌入了地底。

被录下的汽车跌入瞬间


新闻上,广州11号线事故的余温还未完全褪去,人们立刻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


地陷。


只不过,这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路口突然发生地陷


伴随着地陷发生的,是自来水管的爆裂。喷涌而出的水混合着泥土,流入了刚建成不久的吕厝地铁车站。

泥水混合物流入了车站


所幸的是,由于应急救援处置迅速,并没造成人员伤亡。


然而,多张事故照片内,都揭示了一个未被引起注意的细节:坍塌的路面下似乎不仅是大自然的泥土,还有一层人工的地下空间。

地陷边缘出露的地下空间


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塌陷区域边缘,两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与楼板被揭露了出来。这个看似平常的细节,顿时让地陷事故变得疑云重重:


为什么路面以下会存在地下空间?


塌陷区域的地面下方,是否也存在一个类似的地下空间?


为什么混凝土柱子与板边缘看不到任何伸出的钢筋?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收集事故区域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尝试着去一一解答。


注:本文资料均从网上收集整理而成。



1

路面下方的地下空间

首先,我们要知道事故发生的准确地点。事故照片显示,塌陷区域位于十字路口的偏右侧,在左侧是一条标志性的高架桥。

塌陷区域左侧为标志性的高架桥


通过这个特点,很容易就会在地图上找到位置:嘉禾路、吕岭路及湖滨北路三路的交接口地段。

事故路口的实景,左侧为标志性的高架桥


从实时路况也可以印证我们的发现。由于地陷事故,路段出现临时的交通封闭。另外,地图上显示,事发区域正好临近厦门地铁的吕厝站。

事故区域实时路况


塌陷边缘出露的地下空间是否就是地铁站的一部分?


下一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吕厝站的建设情况,看看塌陷区域是否发生在地铁站地下空间范围内。


资料显示,吕厝站为厦门地铁1号线及2号线的换乘站。

吕厝站为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


其中,1号线车站沿嘉禾路南北向铺设,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长392.172m,深度约17米;2号线车站沿湖滨北路东西向铺设,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长187.974m,深度约25米。在空间上,两者分别与所在道路平行,呈约90°相接。

吕厝站的平面布置规划


如果将事故点参照地图上的位置进行放置,可以发现地陷区域确实位于吕厝站的地下空间范围内。

地陷区域与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关系



2

塌陷区域下方的研究

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塌陷边缘出露的地下结构是地铁车站的一部分。但是,其余两个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答。


虽然塌陷区域位于地铁车站的地下空间范围内,但只是规划的空间范围。我们并不清楚塌陷区域的地下结构是否在实际中已经施工;同时,我们也还不清楚出露的地下结构到底属于车站的哪个部位。


如果出露的地下结构属于车站主体结构的一部分,那么塌陷会否影响吕厝站的正常开通运营?


这些问题都与塌陷的诱发原因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吕厝站的建设时序,看看是否能找到事故区域在不同时期的建设情况。


2018.10

在最近一次拍摄的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位于高架桥右侧的吕厝站2号线车站主体仍在施工。位于高架桥左侧的地陷区域虽然无明显的地下施工痕迹,但施工围挡的位置应该是与现在一致的。我们先把塌陷区域在图上标注出来。


2018.06

时间倒回至6月份,此时塌陷区域的围挡还没架立起来。


2018.03

高架桥左侧的车站主体基坑还没开挖,此时仍然看不出塌陷区域的任何施工动静。


2017.12

这张卫星图透露了比较关键的信息。在事发区域,2017年12月份显示正在开挖基坑。现在我们可以推断,在事故发生时,坍塌区域很大可能已存在施工完毕的地下结构。


2017.10

另一个清晰的证据。现在我们反而对基坑的阳角位置更感兴趣,因为它的外侧很可能就是坍塌边缘出露的地下结构。


2016.05

时间已经回到了3年前,显示的是吕厝站一期工程的建设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吕厝站作为1号线、2号线的换乘站,它的车站主体结构建设可以分为3部分:1号线车站主体、2号线车站主体,以及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节点。


2015.08

更加明显的换乘节点基坑。



现在,基本上已经搞清楚吕厝站的建设过程。


2015~2016年左右,吕厝站在进行1号线车站主体与换乘节点的建设;


2017年,塌陷区域下方的地下空间进行建设;


2018年,2号线车站主体进行建设。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塌陷区域下方很大可能同样存在着已建好的地下空间结构,而塌陷边缘出露的地下结构则是地铁车站换乘节点的主体结构。



3

看不到钢筋的板和柱

既然塌陷区域也存在地下结构,为什么出露的柱子和板并没有看到任何伸出的钢筋,将两边的地下结构相连接?


如果是故意而为之,那这里很可能是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形缝(Movement Joint)。


如之前所述,吕厝站1号线车站为地下两层,2号线车站为地下三层,而塌陷区域的附属空间则为商业用途的地下1层结构。

吕厝站立体示意图


地下附属空间的平面示意图


由于车站主体有2~3层,附属结构只有1层,两者的重量与地基土质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未来两部分的地基沉降量也不一样。如果用钢筋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将来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很容易导致在相接部位发生变形破坏。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时会事先将两者分为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来的预留缝就称为变形缝。

主体与附属结构之间设置的变形缝


变形缝实例照片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出露的地下结构完全看不到钢筋的痕迹。

另一个视角观察出露的地下结构


如果我们仔细看地下附属空间的总平图,可以发现设置在中间的出入口与现场照片情况能够形成吻合。

附属空间总平与实际情况的对比


按照实际的距离推算,变形缝应该是设置在下图所示边界。而此处的另一边刚好就是吕厝站的换乘节点,属于车站主体结构的一部分,符合变形缝设置在车站主体与附属结构之间的推理。

部分变形缝推测位置



4

初步推测

经过一系列推理分析,我们知道塌陷区域存在已建成的一层商业地下附属结构。那么,塌陷的诱发原因就有两个最大的可能性:


1.地下附属结构出现问题(柱子、梁、板),引起结构破坏;


2.地下附属结构的地基出现问题。


从地陷的形态和深度来看,似乎1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地陷发生的深度较浅,最深处并未超过负一层底板;其次,与广州11号线的深层土体塌陷不同,吕厝站的地陷并未随着时间发生持续下陷;另外,如果是地基存在问题,在地下结构承载力充足的前提下,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么长一段时间内路面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沉陷,而是突然发生坍塌。


现场照片显示,因为塌陷,路面都倾斜滑向了同一点。

三方路面倾斜的交汇点


而这里,应该正好是变形缝相接处附属结构的边柱。



相关阅读:

【行业新闻】厦门地铁站附近路面塌陷,两部轿车陷入!大水倒灌进地铁!

The End


岩土沿途Geotech,长按关注


源:岩土沿途Geotech,作者:Maxim Li,转载请注明。


转自:结构设计-公众号

公众号:MyStructure

“转自:结构设计-公众号”公众号,致力于推广建筑结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大量工程实例,介绍建筑结构知识和行业资讯,搭建一个建筑结构行业交流的平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钢构人的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搜索工程类文章,就用钢构人网站。 https://www.ganggouren.com/2019/12/c179d8c8fa/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ganggoure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771762152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35674572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